人想要变强就三点——获得黑色生命力,抵抗时间扭曲,和创造。
而许多人连第一个坎都是捱不过去的。
1
先来说说何谓黑色生命力。
它是指,不断的被痛苦压住,又不断的翻身把痛苦给予痛击,并在这个互相搏击的过程中,获得一种更加旺盛的生命力。
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这句话啊,我在第一次看见的时候,就被深深的共鸣了——
"每个优秀的人,都有一段至暗时光。"
在许多人眼中,强大的人都是这样的:从小学一路学霸到研究生,从小员工一路打怪升级到副总裁,人挡杀人佛挡杀佛,雷厉风行见招拆招......
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种线性思维,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按照一种直线的、均匀不变的方式运行着。牛逼的人就该从小牛逼到大,屌丝逆袭总是只存在于地摊小说中。
然而,真实的世界却并非如此。
因为在真实世界中,绝大多数事与人的发展都不是"线性"的,生活充满了笑话和变数。
今天你可能刚中了500万的彩票,结果出门就被车撞了;今天你可能刚求婚成功,结果婚礼那天老婆就上了前男友的保时捷。
ww,生活远比小说要精彩。
总之,每个人的人生函数都不可能是一根直线,而是一条不断震荡的曲线。
而几乎每一个人的人生曲线,都无可避免的,有过至少一段"剧烈滑落"的区间,那就是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的"至暗时光"。
强大的人就诞生于此。
因为在这段剧烈滑落的波谷中,有人爬了上来,有人却再也没有,他的自信与勇气在被"至暗时光"彻底击碎后,就再也没能回来。
在这里,他需要经历的远比他尚未成熟的心灵想象得更多,比如,世界观的重构,三观的崩坏,不公平的碾压,自我怀疑的低谷……
但如果存活于此,就会得到一种「黑色生命力」(Black vitality)。
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生命力,支撑着我们活着,度过每一天。而有一种生命力,是只能在经受过失望、逆境或创伤,并渡过、幸存下来的人才能够获得的。拥有黑色生命力的人几乎是无敌的,说得中二一点,他们就像是"从地狱回来了的人"。
在情绪方面,他们熟悉痛苦,会比没有经历过重大创伤的人更懂得如何处理痛苦,痛苦的人比快乐的人共情能力更强,当然治愈力也更好。
在认知方面,他们会有一种对复杂现实的理解能力,对真实世界的狗血和魔幻,他们的认知会高于一般人。
比如"世界上我最爱的人却伤害了我","我这么努力了却还是没有回报"等等,这种换一般小女生会哭天抢地的事情,他们不再会太过care。
他们更懂得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真实,当别人都在抱怨"为什么是我?"的时候,他们已经能自我安慰"为什么不能是我?"
因为,在度过创伤的日子里,他们体会到了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,更相信自己是可以依靠的。
所以,人想要变强,首先就要从低谷中走出来,并且得到"黑色生命力"。
我也是从多次这种低谷走出来,给你一些我的生命力小经验:
1、接纳自己的一切负面情绪
不要压抑自己,难过时就要理解自己在难过,最好可以去大哭一场,只有先接纳你的负面情绪,你才能在最后与它和解。
2、相信自己的痛苦是有意义的
当人在经历一件事感受到煎熬时,如果能想到完成这件事的动机和意义时,其实就不会那么难过了。
人其实并不是害怕痛苦,而是害怕毫无意义的痛苦。所以,要相信你所有经历的,都是为了让你成长呀。
3、不要给自己贴标签
在自我怀疑的过程中,你可能会不自觉的给自己贴很多标签,比如:我是个很自闭的人,我什么事都做不好,我没有人喜欢……
停!当你意识到你开始通过一件事情评价整个自己的时候,就要打住,并且要不断找证据去推翻这个标签,比如:
真的吗?真的从小到大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和我做朋友吗?真的我从来没有在人前主动说过一句话吗?我真的没有和人聊天很开心的时候吗?你会找到许多证据去推翻这个标签,并且要相信,你会蜕变成一个更好的,更值得的人。
有人说,曾经经历过的创伤会形成一道伤疤。
但一道伤疤,同时也是一枚勋章,它提醒着你曾经有过的抗争、取得的胜利。面对黑暗,你仍然有穿越它并获得力量的权利。
对了,看到这里说明你也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,能够认真阅读的人,希望你花一秒给我点个赞,也能加深对这个回答的记忆点哦~
因为这是我很用心写的内容,如果你能给我一个赞支持一下就太好啦
2
再来说说抵抗时间扭曲是怎么回事。
这个概念有点悬,我先说说你我应该都有的一种感觉。
越是长大,我们越会时间过得越来越快。连《进击的巨人》都是7年前的动漫了,没想到吧?
但回顾童年时,我们却感觉时间过得很慢,每天都非常充实,好像在另一个星球里放肆地玩了很久。
对这种时间感知度不同的现象,网上有一个很有趣的解释,
"五岁的时候,人的记忆只有五年,这时候过一年,到六岁时,记忆增加了五分之一。六岁到七岁,记忆增加了六分之一。七岁到八岁记忆就只增加了七分之一。以此类推,到了二十岁的时候,记忆便只增加二十分之一。这一年的时光虽然没变,但是参照物变了,所以大家就感觉时间过得快了。可能等你六十岁的的时候,过一年记忆只增加六十分之一,那时时间就过得更快了。'"所以即使时间从未改变过,但在我们的主观感觉上,时间就被"扭曲"了。
而一般人,很难察觉到时间扭曲对自己产生的影响。这个影响在心理学上叫做「时间贴现」(Time Discounting)。
它是指,当时间流逝得越快,我们对做一件事的未来价值估计就会越下降。我们会越发感受不到未来的存在,而只关注当下怎么样。
所以,许多人才会有这样的心态:
学这个东西干什么?10年后都不知道这个岗位还在不在。
—— 但你学或不学,10年后都会到来,区别在于,如果学了,到时你还多了一种可能性。做这个事情干什么?又看不到什么效果。
——但你做或不做,这件事的效果都是会存在的。区别在于,它是会在当下就对你产生影响,还是在未来会对你产生影响。毕竟我们是根据做一件事到底有多少价值去行动的……所以对时间的认知度,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行为。
时间就像一面透镜,会对我们对价值的判断进行扭曲,会让我们变得短视,沉迷即时满足,很难踏实下来去为自己做一件有长期价值的事情。
宁愿先开一把王者享受当下,也不愿意为了下个月的期末考试认真一把。
但强大的人,往往会刻意锻炼自己抵抗时间扭曲的能力,不被时间贴现所影响。他们对时间的敏感度超于常人。
所以想要变强,就要察觉到时间对你的诅咒,并且有意识的去克服它。给你两个小建议:
1、每天花1个小时去做一件有长期价值的事
比如:培养一个爱好,学习一门技能,读10页书……
一定要保证在很长的一个周期内你都会坚持去做它,得到什么结果无所谓,重要的是得让自己每天都有一点进步,感受到时间真实的流逝。
2、每天为自己的生活找点变化
不要让自己每一天都只做一成不变的事情,因为越是只做重复性的动作,大脑就越会倾向于遗忘这段记忆!(因为没什么营养和新鲜感)
所以要每天都找点和昨天不一样的东西去做,比如偶尔换一条路去上学,每天都换一张手机壁纸,定期更新一下桌面的绿植……
这些微小的变化,都会留在你经历过的每一段时间,每一段记忆里。
3
最后说说,强大的人是怎么去创造的。
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,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角色都是消费者——不是指只有花钱的那种消费,时间,注意力的消费也算。
你花几十块钱买了一杯奶茶,一根口红,是金钱上的消费。你花了两个小时去刷抖音,看电影,是时间上的消费。你一边心不在焉的应付作业一边兴致满满的和朋友聊天,是注意力上的消费。你仔细想一想,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消费?我们用金钱,时间,注意力去为自己换取一些物质,娱乐,人际关系~
但只有极少数的人,会去主动尝试把消费模式切换成创造模式。也就是不仅会消费,还会主动去创造。
当你看到了一篇优秀的文章,你花费时间去阅读消费了它。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按照这篇文章的结构和手法,去创造一篇文章呢?
当你看到了一部很精彩的悬疑电影,你花费注意力去观看消费了它。但你有没有想过去主动拆解作者埋伏笔和设线索的手法,去做一期电影解析呢?
哪怕是一个会打游戏的人,都不要仅仅停留在"玩"的这个消费层面。当然不用也去做一个游戏,主动寻找游戏彩蛋,创造新的玩法,写攻略分享出去,也是一种创造。
*一些自由度极高的游戏里这种大神经常出没,比如《塞尔达传说》和《我的世界》。
一件事物最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,背后一定是经过了层层设计和思考的——
而当你不满足于它的表象,试着将它用你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,你就算是从一个消费者变为了创造者。
这是一个需要调动深度思考能力和执行力的过程,也是厉害的人和普通人的思维和行动模式的差别。
应试教育给我们的学习暗示,很多都是错的。所以你需要从填鸭式学习,改变为创造式学习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非常敬佩同人作家和画手的原因,他们是在真正的用兴趣去推动自己的创造力,用创作去平自己的意难平,而不是单纯的"磕到了磕到了!"
当你开始创造时,你会感受到比你单纯停留在「消费」时更高层级、更丰富的体验感。
所以,如果你有了感兴趣的东西,试着不要只是去消费它,而是去参与创造它——
1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
好奇心是一切创造的起点,它可以帮我们保持尝试和探索新事物的源动力,即使是从大家司空见惯的事物中,也能发现许多值得探索的点。
多去尝试新事物,多从旧事物中找到新细节,以及,时刻保持问自己"为什么"的能力。
2、没事多去"拆"东西
很多熊孩子小时候都喜欢拆东西,虽然这种行为经常挨打,但这也正是我们了解一样事物构造最简单粗暴的方式。
长大后虽然我们不能再这么破坏东西了,但我们仍然可以有许多可"拆"的东西:
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?组装逻辑是什么?这些部分还可以和什么东西联系起来?我要怎么才能用上它?
最后,再为你总结一下,人是怎么变强的?
首先是能够从低谷中获得黑色生命力,其次是对抗时空扭曲的能力,最后,从消费者成为创造者。
作者:柴桑 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67653585/answer/1325873287 来源: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